计量史话:古典计量阶段


计量史话:古典计量阶段


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。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,包含着对事物轻重、多少、大小、长短、软硬等的思考过程,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。在自然界漫长的生活中,人们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耳听、眼观、手量来进行测量。早期的“计量基准”,大多是来自人体的某一部分,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毛、植物果实或动物等。


如,布手知尺:《孔子家语》中记载“布手知尺、布指知寸,舒肘知寻,斯不远之则也”;迈步定亩:汉《小尔雅》中记载“跬,一举足也,倍跬为步”;手捧成升:《小尔雅》记载“一手之盛谓之溢,两手谓之掬,掬,以一升也。”


image.png

布手知尺


《史记 夏本纪》中记载禹“身为度,称以出”。禹在治理水患、划分九州的过程中,就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,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。这种制度的建立,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自己的起步。


商朝,度量衡的应用更加普及。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骨尺,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。尺面上有相当于“寸”、“分”的刻度表示,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十进制。


image.png

商代象牙尺


周朝在广泛应用度量衡的同时,还强化了其政治含义,使其成了统治象征。据《礼记•明堂位》记载,周公“朝诸侯于明堂,制礼作乐,颁度量,而天下大服”。


春秋战国是我国计量发展的繁荣时期。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量制,现今收集到的这一时期量器比较丰富。在秦国,秦孝公十八年(前344),商鞅借鉴齐国量制,监制了标准铜方升,“一度量、平权衡、正钧石”,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。


image.png


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实行“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”(《史记 秦始皇本纪》)等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。以皇帝最高权威,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令:“廿六年(公元前221年),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,黔首大安。立号为皇帝,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,则不壹歉疑者,皆明壹之”。


image.png

秦  二十六年铜诏版


秦代形成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,得到了西汉继承和发展。至西汉末年,王莽把持政权,让律历学家刘歆进行了一次修订度量衡的工作。刘歆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度量衡制度,对单位系列、进位关系、单位量值、标准器型式以及管理制度做了归纳整理,并采用以音律校验黄钟律管的长度,以度审容,以黍的容重定衡重的方法,厘定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,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。他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著作《审度•嘉量•权衡》被录入《汉书•律历志》,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。


image.png

新莽嘉量


image.png

新莽铜卡尺


在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,政权分散,法制无度,度量衡制度极其混乱,甚至出现“南人适北,视升为斗”的情况。


隋代开始了中国第二轮统一的度量衡单位量制。


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。明清,国家由一度辉煌到逐渐衰落,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。这一时期近1300年的度量衡技术和管理,在单位量制基本统一的基础上稳步发展,度量衡器具技术进步,品种增多;单位名称和进位关系进一步理顺。唐代《唐律疏议》中设置了关于度量衡的法律条文,是中国历史上将度量衡法令载入国家法律的首例。


清宣统元年,由国际权度局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,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。